法规与制度
 
最新文章
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学科建设 > 规划
南昌理工学院“十三五”(2016~2020) 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日期:2015-04-26 11:23:24  浏览量:277

南昌理工学院“十三五”(2016~2020

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规格、模式和质量。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遁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以及学校“航天科教,兴我中华”办学宗旨,“科学、求实、厚德、创新”校训和人才培养目标,规划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布局基本合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特制订南昌理工学院“十三五”(2016~2020)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一、十二五专业建设成就

十二五期间,南昌理工学院将专业建设列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凝练专业方向,汇集专业队伍、筑建专业平台,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按照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1. 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和专业群。

与十二开始之年相比,本科专业由26个增加到46个。约40%的专业为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工科类专业学生所占比例达到43.5%。在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6个的基础上,新增“十二五”江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并且形成了社会需求较好、办学条件满足办学需要、办学水平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具有发展潜力的5个优势学科专业群,即以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信息技术专业群;以支持制造产业发展的,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等专业的机电工程专业群;以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包括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群;以支持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的,包括广播电视新闻、编导、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文化及创意专业群;以支持光伏、环境与建筑产业发展的,包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太阳能光电、环境与建筑工程专业群。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贴近我省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大幅提升。

     截止2015年12月,学校设有本科专业46个,专科专业64个。46个本科专业中,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6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20个、理学类专业1个、管理学类专业6个、文学类专业4个、艺术学类专业10个、经济学类专业2个、法学类专业2个、教育学类专业1个(见南昌理工学院现有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2015年4月”)。现有29个专业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专业结构与学校以工为主,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定位相一致。

南昌理工学院现有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2015年4月)

序号

学科门类

学科类别

专业名称

开始招生时间(年)

所属院系

1

工学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5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2

工学

电子商务类

电子商务

2008

3

工学

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

2010

4

工学

计算机类

网络工程

2011

5

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5

机电工程

学院

6

工学

机械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009

7

工学

机械类

工业设计

2010

8

工学

机械类

汽车服务工程

2012

9

工学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06

电子与信息学院

10

工学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2005

11

工学

电子信息类

通信工程

2008

12

工学

计算机类

物联网工程

2013

13

工学

电子信息类

电信工程及管理

2015

14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2005

经济管理

学院

15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市场营销

2006

16

经济学

金融学类

金融工程

2013

17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2014

18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5

19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

2006

音乐学院

20

艺术学

纺织类

服装设计与工程

2011

21

艺术学

设计学类

服装与服饰设计

2013

22

艺术学

戏剧与影视学类

表演

2013

23

艺术学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2013

美术学院

24

艺术学

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

2013

25

艺术学

设计学类

产品设计

2010

26

工学

能源动力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012

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7

工学

电子信息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08

28

工学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2014

29

理学

化学类

应用化学

2009

30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2008

31

工学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2008

32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2005

外国语

学院

33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

2012

34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广告学

2006

传媒学院

35

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广播电视学

2008

36

艺术学

戏剧与影视学类

广播电视编导

2010

37

艺术学

戏剧与影视学类

播音与主持艺术

2014

38

工学

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制造工程

2008

航天航空学院

39

工学

土木类

土木工程

2008

建筑工程学院

40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造价

2014

41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人力资源管理

2012

人文学院

42

艺术学

工商管理类

文化产业管理

2013

43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2015

44

教育学

体育学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006

体育学院

45

法学

社会学类

社会学

2009

政法学院

46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2015

 

 

 2专业实验实习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学校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由1.63亿元增加到1.72亿元,生均6385元。十二五期间,江西省级财政民办教育专项基金投入1513万元学校配套1381万元,兴建或扩建10个实验实训中心。这些实验中心主要有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与造价管理、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机械实验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讯工程、飞行员摸拟训练、数字音影教学、全媒体影视技能实训等。继机电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仿真和控制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为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后。太阳能光电材料实验室被江西省科技厅批准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3、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结构日臻合理。合理配置和优化师资队伍,为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全校现有专任教师专任教师1338人,兼职教师102人,生师比为17.8:1。

    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77人(其中正高102人),比率为35.6%。(见图1)

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92人(其中博士53人),比率为51.7%。(见图2)

职称及学历结构图.png

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教师623人,所占比率为46.6%;36岁-45岁教师318人,所占比率为23.8%; 46岁-55岁教师181人,所占比率为13.5%,56岁以上教师216人,所占比率为16.1%。(见图3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png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主讲教师576人,符合任教资格的566人,占98%;双师型教师168人,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125人,其中具备工程背景的教师67人。各专业的教师全部符合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要求。数量基本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

    继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教学团队之后,2010年太阳能光电信息工程教学团队获准为省高校教学团队。

4、质量工程建设硕果累累。品牌专业、教学改革试验和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继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列为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后,2010年7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列为教育部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在2009年计算机网络专业之后,2011年应用型工商管理教学综合改革获准为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014年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先后获准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立项。学校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建立了学校、院系和专业为主的三级课程建设平台,启动两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确定了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立项建设19门。继2009年《管理学原理》、《机械制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之后,2011年《英语泛读》、《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技术》,2013年《现代企业管理》、《电子电工技术》,201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节目策划》、《数据库系统原理》、《走进电世界》、《刑法》共计11门课程获准为省高校精品共享课程。

由于学校建校历史短,学科专业建设仅处起步阶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本科专业数量偏少,与学校规模不相匹配;2、重点专业建设刚刚起步,特色专业的特色不明显,虽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与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但与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尚有较大差距;3、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偏弱,多数专业的教学团队力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职务、年龄、学历等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教师与管理人员待遇低,队伍不太稳定;4、专业平台建设力度尚需加强。实验等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的配置不够合理,校外教学基地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5、教学院系组建不尽合理。有些专业在不同教学院系重复交叉设置,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专业科集群的摧生与优化。少数专业缺乏社会需求,设置不够合理,专业方向不够明确,招生、就业情况不够理想。个别专业人满为泛,师资、实验条件跟不上,难以保证教学质量;6、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不够扎实。校级、省级优质课程的建设数量少,课程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坚持“航天科教,兴我中华”办学宗旨,按照“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构建贴近经济与社会需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按照“科学、求实、厚德、创新”校训和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发展目标

    1、目标

     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巩固现有学科专业优势,突出重点建设学科,扶植有竞争力的新兴学科,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构建贴近地方经济与社会需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具体目标为,5年内本科专业数增加到60个左右,每年新增本科专业2个左右。建设社会需求好,办学质量达到国家基本要求,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5个专业集群,力争12个左右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争取有1个以上学位点获准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试验。培养与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建设若干水平较高的省级高校教学团队。加强课程建设,每个专业重点建设4门主干课程(总计约200门),其中120门成为院(系、部)级精品建设课程,44门校级精品课程, 争取10门左右课程新增为省级精品共享课程。加强校内外专业学科平台建设,每年实验教学设备更换值1000万元,争取有一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专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卓越计划等质量工程获准为省级立项。

2、目标分解

           学院本科专业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所属院系

现有专业数

拟增设专业数

现有国家省级重点特色专业数

拟增建校级品牌专业数

拟建省级特色专业数

1

计算机学院

4

1

1国家级

1

 

2

机电学院

4

1

1

1

 

3

经管学院

5

1

2

1

 

4

电子学院

5

 

1

1

 

5

空天学院

1

1

 

1

1

6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6

1

1省重点

2

 

7

建工学院

2

1

 

1

1

8

传媒学院

4

1

 

1

1

9

音乐学院

4

 

 

1

1

10

美术学院

3

 

1

1

 

11

外语学院

2

1

1

1

 

12

人文学院

3

 

 

1

1

13

政法学院

2

 

1省重点

1

 

14

体育学院

1

1

 

1

1

15

护理学院

 

1

 

 

1

 

全校合计

46

10

9

15

7

 

 

 

学院课程建设规划一览表

序号

所属院系

应建精品

现有省级精品

现有校级精品

拟建院(系、部)精品

拟增建校级

精品

拟增建省级

精品

1

计算机学院

13

2

1

10

2

1

2

机电学院

13

1

2

10

2

1

3

经管学院

16

2

2

14

4

1

4

电子学院

16

2

2

12

4

1

5

空天学院

4

 

1

3

2

1

6

新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19

 

 

19

6

1

7

建工学院

7

 

2

5

3

1

8

传媒学院

13

1

 

12

4

1

9

音乐学院

16

 

1

15

5

1

10

美术学院

11

 

1

10

2

1

11

外语学院

8

 

2

6

2

1

12

政法学院

7

 

 

7

3

1

13

人文学院

10

 

1

9

2

1

14

体育学院

4

 

 

4

1

1

15

基础部

1

 

 

1

 1

1

16

思政部

2

 

2

-

1

1

 

全校合计

160

11

18

120

44

16

 

(三)总体要求

1、新专业建设应符合设置条件。继续重点发展与已有专业相关的专业,规划增设14个左右专业,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大力拓宽专业领域。新增专业设置基本条件为:符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有稳定人才需求的预测报告;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有较强的学科带头人和符合要求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队伍及实验技术人员;具备必需的开办经费和办学基本条件,保障新办专业教学需要。

2、优势专业应引领其它专业发展。在发挥现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大力扶植有竞争力的新兴学科。加快发展信息科学、机电工程、新能源与环境工程、经济与商务、文化及创意5个专业集群。考虑增设网络与新媒体、机器人、飞行技术、数字技术、护理、学前教育、体育教育、艺术学等专业;积极寻找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开发和建设江西省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新兴专业。建立并实施专业退出机制,对社会需求少、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要求的专业,应当停止招生或实行隔年招生。

3、重点专业建设应为学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突破作贡献。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着力加强新能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商务英语、法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建设,使其尽快参与教育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实验。

4、专业所有必修课应达到合格课程标准。每个专业建好4门以上全校总计约200门重点课程,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加强对全校性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专业特色强、教学水平高、在省内外有一定地位的精品课程。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具有较鲜明特色的网络多媒体课程。

5、师资队伍建设力求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学科建设梯队,优化学科梯队结构,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建立并实施专业带头人制度。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全面负责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师德建设,每门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每门建设课程均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

6、教材建设力求高质量。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理工类专业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要求达到50%以上。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及课程建设实际,支持教师编写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并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教材。“十三五”期间,学校拟重点资助30部左右的自编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匹配和资助。鼓励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7、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应重视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我校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认真探索和研究新时期下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改革,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持之以恒。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到课程特色明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9、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革新。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各课程教学组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10、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应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均应有制度性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检查办法。除充分发挥校教学督导室评教评学的积极作用外,还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和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并接受校、院(系)组织的评估检查,针对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名牌专业、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定期进行建设情况检查。

11、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力争承担一批重大项目,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三、主要任务

  1. 以特色和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建设,引领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该学科的生长点和学科专业的优势,以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带动其它学科专业建设,使学校有限的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重视学科专业的内涵外延发展,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学生就业前景好、发展潜质强的专业,使其引领其它专业发展。整合和改造那些招生就业困难、教学条件差的专业,突出学校办学优势,提高办学效益。

2、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难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错位竞争,拓展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基于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实践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门人才的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推进与产学研相结合,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拓宽专业口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动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实习质量,实验教学要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内容,实习教学要提高知识和技术含量,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培养能力;第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带进课堂;第三,专业课内容突出应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第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突出专业特色。

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由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保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就业属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习项目和基地,保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鼓励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开展合作办学,建立实习、培训基地,为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及物质基础。

  1. 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规格、服务方向的基本措施。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将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按照教育部和江西省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在学校内部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继续抓好“十一五”期间已立项的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建设,使其建设成为学校的示范性课程,并把其建设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加大重点课程建设投入,力争建设几门特色鲜明、教学水平高,在省内外有较高地位和影响的省级精品课程。

增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对所有课程及其实施过程实行审查和评估。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系统性,也要考虑灵活性,并按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服务。

对于学校重点建设的几个专业,应在构建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上起示范作用,在严格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各自结合专业特长,制定重在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实施方案,力争在素质教育上取得新经验、新成果。

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基础课、专业课比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选修课比例,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

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因而要积极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横向联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1.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推进课程建设。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首先应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扶持和培养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优先配置优秀师资,并公开选拔学科和学术带头人。5年内,培养和引进10个左右学科带头人和20个左右学科后备带头人,走“精品课程,名牌教师”之路,建立良好且相对稳定的学科学术梯队,培养一批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教学名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较完善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6、以规模过大学院拆分为试点,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学科结构。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对二级学院进行调整,先期在建筑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建筑工程学院和工程管理学院,在经济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商学院和财经学院。对学生规模较小、学科相近的二级学院适时进行合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传统学科专业建设,使传统学科专业增强活力,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做强理工类学科专业,做大航空类学科专业,改善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专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逐步建成以工科为主,文经管理法艺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相对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

 

四、发展重点

1、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建设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重点发展社会需求量大、适应江西省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要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形成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群。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优化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

2、完善教学条件建设,保障专业建设和教学需要。

3、建立和完善学科学术梯队,加大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形成良好教学团队,促进专业及课程建设。

4、以课程评估为抓手,积极推进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建设,重点建设精品共享课、特色课,推进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保障措施

1、提高对专业建设重要性认识。专业建设是学校的基本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体现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将专业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投入,充分合理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资源搞好专业建设与改革。

2、充分发挥校系两级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校的专业建设。主要任务是制订全校专业建设规划,审议专业布局与调整,传统专业改造,新专业增设,指导各教学院系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各教学院系负责规划和管理本院的专业建设。组织专业建设的自查自评,具体实施传统专业改造和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教务部门负责专业建设日常工作。。

3、加大专业建设投入。从2015年开始,学科专业建设每年投入经费为人民币1200万元左右,其中课程建设经费每年投入200万元。

4、建立并实施有利专业建设的政策制度。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责任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专业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奖励范畴;评选和奖励建设优秀专业和课程,每年进行优秀教师、优秀讲课教师评选奖励;树立一批专业建设典范;对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体与个人给予奖励;建立并实施专业退出机制,对社会需求差,报考学生少,教学条件要求主高的专业,采取停止招生或撤销设置。

 5、加强专业评估、检查验收、信息反馈。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和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和推广建设成果。 每年对专业招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将反馈信息作为专业调整、增设的主要依据。

学科学位办

                          2015年4月26日